細胞共培養(co-culture)是指將兩種或多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同時培養在同一培養系統中,以模擬體內細胞的微環境,并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生物學過程的影響。這種技術能夠提供更真實的細胞相互作用模型,有助于深入了解細胞間的相互通訊、信號傳導、細胞生長、分化等關鍵生物學過程。
一、共培養方式
1.直接共培養:
定義:將兩種或多種細胞直接種植在同一培養皿或培養板中。常用于研究細胞之間的直接接觸及其影響,如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效應。通常用于培養間接與下室細胞相互作用的細胞,或某種需要檢測的細胞類型。上室與下室通過多孔膜隔開,該膜可以允許小分子或分泌因子通過,但不允許細胞直接接觸。
上室:研究者可以將不同類型的細胞(如免疫細胞、上皮細胞等)放置在上室,以便檢測其分泌的因子對下室中細胞的影響。
下室:下室一般用于培養另一種細胞類型或實驗中主要研究的細胞。這些細胞可能會受到來自上室的分泌因子或信號的影響,因此可通過分析下室細胞的反應來研究細胞間的相互作用。
優點:直接觀察細胞間的相互作用。
缺點:可能導致細胞混雜,難以分離后續分析。
2.Transwell共培養:
定義:使用Transwell系統將不同的細胞分隔在不同的層次中。上層細胞放在多孔膜的Transwell插入物中,下層細胞則在底部培養皿中。廣泛用于研究細胞間的分泌因子和信號傳導(如腫瘤細胞與成纖維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)。
優點:通過分泌的信號分子進行相互作用,避免了細胞之間的直接接觸,方便后續分離和分析。
缺點:無法模擬直接接觸的細胞間相互作用。
3.3D共培養:
定義:將細胞種植在三維支架或基質中,使其在三維環境中生長和相互作用。用于更接近體內的細胞微環境,研究細胞在三維空間中的生長、分化和相互作用。
優點:更好地模擬組織中的細胞結構和功能。
缺點:技術復雜,成本較高。
4.條件培養基共培養:
定義:將一種細胞的培養基收集,經過處理后用于另一種細胞的培養,以研究細胞分泌的因子對另一種細胞的影響。
優點:簡單,易操作。
缺點:無法模擬直接接觸或更復雜的細胞間相互作用。
二、transwell共培養步驟
下面我們將以transwell共培養為例,詳細闡述腫瘤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共培養的具體實驗步驟。
1.材料準備:
(1)細胞類型:選擇要共培養的腫瘤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系NIH 3T3。
(2)Transwell插入物:通常使用孔徑為0.4 μm的Transwell插入物,以確保細胞之間只能通過分泌的因子交流,而不會直接接觸。(一般的遷移、侵襲實驗的孔徑為8μm)
(3)培養基:選擇合適的培養基,確保兩種細胞都能生長。提前更換兩種細胞都能生長的培養基。
2.成纖維細胞接種:
(1)取細胞匯合度70-80%的成纖維細胞,消化、離心、重懸后計數
(2)將成纖維細胞接種在Transwell的下層板(通常為6孔板或24孔板),為了觀察成纖維細胞在腫瘤細胞細胞的共同培養下發生的變化,我們把主要觀察的成纖維細胞鋪在下室,方便后續的細胞收集。(通過收集下室的細胞,可以直接檢測上室細胞的分泌物或信號對下室細胞的影響,比如細胞的增殖、凋亡、分化等變化。有助于研究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。)
(3)鋪板密度根據細胞增值情況而定。本次實驗選擇6孔板,每孔鋪4×10?個NIH?3T3細胞覆蓋底部。
(4)培養4小時,等待成纖維細胞貼壁后鋪腫瘤細胞。
3.腫瘤細胞接種:
(1)取細胞匯合度70-80%的腫瘤細胞消化、離心、重懸后計數
(2)將腫瘤細胞接種在Transwell的上層隔膜上。在小室上方垂直懸空、勻速滴入腫瘤細胞懸液
(3)鋪板密度密度根據實驗需要進行調整(通常為5×104到2×105個細胞/插入物)。
4.共培養:
將共培養體系放入37°C、5% CO?的培養箱中培養。培養時間根據實驗目的選擇。第一次實驗可設置時間梯度例如24小時、48小時或更長時間。
5.實驗終點及分析:
共培養后的細胞可用于細胞增殖、遷移、侵襲實驗,檢測細胞形態、分泌因子的變化,也可以提取RNA、蛋白質觀察一系列變化等。
三、注意事項
1.細胞比例和密度:不同細胞系可能需要調整種植密度,確保實驗數據具有可重復性。
2.Transwell的孔徑選擇:一般使用0.4 μm孔徑,防止細胞穿過隔膜。
3.培養時間:根據實驗的需要設定共培養時間,短時間的共培養可以評估信號傳遞,長時間共培養可能影響細胞增殖和分泌功能。
Transwell共培養方法是一種重要的實驗技術,通過模擬細胞間的間接相互作用,可以提供更深入的細胞信號傳遞和腫瘤微環境互動的研究工具。不妨利用這一方法,開展相關實驗,深入探索細胞生物學和腫瘤研究的領域吧!